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
国际刊号:1000-1301
国内刊号:23-1157/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8596 人次
 
    本刊论文
把灾后重建的重心转移到产业重建与发展上来─写在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

  论文摘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重心应转到产业重建和发展上来。为实现这种转变应采取的战略和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汶川地震,救灾,产业重建与发展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我国西部地区四川、重庆、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市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积极施援,经过近三年的顽强努力,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民生工程重建等方面都己取得了重大成效。当前地震灾区如何转移工作重心问题,是灾后重建工作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把5.12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产业重建和发展上来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地震灾区的重点产业受损情况特别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特别严重。

  据国家发改委权威资料显示:这次特大地震中仅受灾最严重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第一产业在地震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0亿元。第三产业在地震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36亿元。第二产业在地震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尤其是企业受灾更最为严重;地震灾区受灾工业企业达16280家,直接经济损失达997.8亿元;39个重灾县工业企业直接经济损失934亿元,占全省的93.6%;重灾企业2945家,需异地重建企业847家;地震灾区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损失较大。东方汽轮机、中化蓝星机械等一批骨干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受损严重,规模以上机械装备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0亿元;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省的80%左右,全行业直接经济损失约43亿元,长虹集团、九洲集团损失惨重;地震灾区是我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60%以上的磷矿损毁,近90家磷矿和磷化工企业受损,宏达集团、龙蟒集团、蓥峰实业等3个骨干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6亿元。四川地震地震灾区攀长钢、阿坝铝厂损失分别达3.5亿元、5亿元。剑南春集团固定资产损失8.2亿元,原酒损失9.6亿元。阿坝制药厂全部毁损,财产损失2.3亿元。部分重点项目在建工程损毁。什邡、绵竹、北川、汶川、平武等重灾区工业基础设施基本全部摧毁;地震灾区40多个工业园区、40多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基础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这次地震灾区工业企业受灾对地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特别严重的影响:灾区内的重大装备、电子信息、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食品饮料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东方汽轮机等龙头企业严重受灾,使与其有生产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地震灾区重灾县工业增加值因灾减少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工业增长和GDP增速;地震对灾区民众就业也会带来巨大冲击。在灾后一定时期内,灾区内工业企业入库税金会有所减少,工业发展带动作用会有所下降,反哺农业的作用会有所降低,吸纳就业的能力会有所减弱;地震灾区的一些地区的工业发展速度会滞后于其它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广元、阿坝、雅安等地区恢复重建难度更大。同时,地震也将对灾区承接产业转移产生较大影响。

  正由于这次特大地震中灾区企业受灾特别严重,灾后产业恢复重建任务是十分繁重而艰巨的。而根据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要求,灾后产业重建必须与灾区未来要有更高的发展结合起来,并且必须着眼于灾区未来要有更高的发展。从这个基本要求的意义上看,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的任务更是十分繁重而艰巨的。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扶持、社会帮扶”的方针,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和发展的各方面都己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积极推进企业重建,促进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成效显著;二是灾区的城镇体系建设已经全面启动。灾区各地市政设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风景名胜区等恢复项目重建己经全面开工恢复重建;三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恢复和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由于在灾区农村坚持产业恢复和生产设施重建两手抓,灾区农村经济形势己呈现良好势头;四是市场服务体系己全面恢复。广大灾区商贸服务、粮食流通和金融服务等设施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五是在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和土地利用等项目恢复建设方面己得到了积极推进。大量受损林地植被恢复和林区水电设施、道路、通讯、公共用房以及林木种苗等项目者己恢复重建;大量国家直属自然保护区重建基金早已到位。大量防灾减灾项目也己经开工建设,灾区土地整理复垦项目也己经全面启动,整理复垦大量灾毁土地。

  目前,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基本完成。在受灾最严重的四川地震灾区,科学编制重建规划,严格依法重建,统筹各方力量,强化群众主体,做好援建保障,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己如期实现。突出民生优先,农房重建己于2010年春节前后全面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己于2010年5月底基本完成;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分别完工96%、90.2%;灾区也己扎实做好因灾失业失地人员就业、耕地损毁农民安置、地震伤残人员后续治疗康复和因灾"三孤"人员生活安排等工作;灾区再生育服务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已出生婴儿2739名。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己有了根本性改善;38个重点重建城镇中汶川、北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镇等37个城镇己形成主体功能,安县高川乡重建下在加快推进;灾区产业正在实现优化提升;灾区生态加快修复,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文化重建和精神家园建设正在扎实推进。重建项目质量、资金和施工安全得到保障,重建规划和工程建设质量经受住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考验。

  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和发展方面正在努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己新批准设立5个省级开发区。灾区现代农业聚集区和绿色经济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己帮助176.5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帮助36万灾区群众脱贫致富。己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041个、避险搬迁27473户。管好用好维护好重建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积极推动与对口支援省市的长效合作,加快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灾区发展后劲增强。

  虽然当前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基本完成,产业重建和发展方面成效也十分显著。但离完成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对地震规划任务的要求还有距离。特别是在事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的产业恢复重建与发展方面更应继续努力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大力推进。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汶川地震灾区都应把灾区灾后产业重建和发展作为灾区工作的重心,应努力尽快把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产业重建和发展上来。

  二、把地震灾区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产业重建和发展上来的战略政策建议

  1、应进一步把灾后产业恢复重建与发展作为地震灾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地震灾区按照这一要求应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抓灾后产业重建和发展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作为加快灾区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促进灾区发展的强大引擎,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地进行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应及时和提前预拨财政下达灾后产业恢复重建发展基金。同时,还应大力借重和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

  2、应进一步努力加大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努力加快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的速度

  一是应努力进一步加快规划和建设全面恢复和发展地震灾区工业、农业、旅游业、市场服务设施项目,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灾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应进一步努力加快规划和建设积极促进地震灾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积极发展地震灾区电子信息、重大装备、新型建材、新材料、新能源、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畜牧业等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三是应进一步努力加快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灾区大型骨干企业的优势项目,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大力促进地震灾区大型骨干企业实现调结构、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四是应进一步努力加快规划和建设好地震灾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项目,大力促进地震灾区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培育产业集群;五是应进一步努力加快规划和建设大力振兴地震灾区旅游业项目,加强地震灾区重点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建设,恢复和提高旅游设施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安民富民的重要作用;六是应进一步努力加快规划和建设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壮大地震灾区特色文化产业;七是应进一步努力加快规划和建设地震灾区扩大就业工程项目,把地震灾区产业恢复、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扩大就业为导向,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有劳动人口稳定就业,使灾区群众收入超过灾前水平。

  3、应进一步努力加大对地震灾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

  为支持和帮助受灾地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应进一步努力加大对受灾地区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逐步增加对受灾地区的财政支持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受灾地区的比重。特别应进一步注意扩大在科技、教育、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国家财政以税返还专项补助和专项基金等形式的转移支付数量的年增长幅度应进一步在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战略以前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调整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灾后恢复重建中。中央适当增加向受灾地区税收优惠应以与国家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方针相一致。主要应进一步制订有利于受灾地区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应进一步对受灾地区的农业、能源、资源开发等“瓶颈”基础产业给于税收的大力优惠政策支持。对受灾地区开发区,优势产业试验区,以及各种知识经济产业、研究与开发产业、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都应进一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进一步加大金融政策支持。

  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国家现有政策性银行对受灾地区融资力度政策;应进一步实行充分重视和加快发展受灾地区金融市场政策。包括应进一步加大银行对受灾地区开发、发展项目和企业资金支持力度政策;进一步实行创建和发展受灾地区投资基金,支持受灾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实行发展受灾地区债券市场,支持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应进一步实行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受灾地区企业符合上市条件,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政策;应进一步实行在正确处理支持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下,商业银行要努力增加对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中长期的基建贷款,努力增加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工业、商贸企业的贷款,努力增加灾区环保建设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等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实行优先在受灾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政策;应进一步实行并加大引导加工工业由东部向受灾地区转移政策;应进一步实行大力推进受灾地区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和教育科技、信息及高科技等新兴产业政策;并且还应进一步实行加快和发展受灾三线地区军转民用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政策支持。在对内开放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实行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受灾地区资源调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政策。应进一步实行支持受灾地区加快区域性重要商品仓储、批发、转运、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实行大力支持东西合作建设工程政策。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实行在同等条件下,对受灾地区实行优先的照顾政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要进一步尽量优先用于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并应相应扩大对受灾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国内资金贷款规模。应进一步实行放宽外商对受灾地区投资项目限制政策。对那些有利于促进受灾地区开发建设和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可在规模经济标准和审批立项上尽量放宽限制。

  国务院和灾区各省、市政府早在2008年就印发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决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建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并明确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支持恢复重建工作的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受灾省政府、各监管机构,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灾后产业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这些支持灾后产业恢复重建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必须进一步全面认真坚决执行。

  4、应加大对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在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中,地震灾区可努力争取中央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市场等各种长期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快筹集大量民间资金作为产业重建与发展项目资金的支持政策;通过培育发展受灾地区产权市场,进一步搞活受灾地区企业存量资金的支持政策;通过培育发展受灾地区货币市场以进一步满足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各种项目及企业对流动资金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支持政策。

  二是在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中,地震灾区应努力通过进一步加强东西合作,鼓励东部企业西进。可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大量东部企业和非灾区西部企业到受灾地区共谋发展,吸引大量东部企业和非灾区西部企业向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项目和企业投资,以满足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项目对资金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是在灾后产业重建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大通过加大开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外国政府和商人资金,以满足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项目对开发建设和发展资金不断增长的需求。

  目前在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中,在灾后产业重建项目建设过程中,筹措社会资金仍是首位的问题。从总体上看,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建设项目中仍需要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大量民间社会资金,努力放大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因此,政府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让社会资金放心、放胆、放量地进入灾后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中,要使受灾地区得到上述种种灾区外部资金供给者支持灾后恢复,要吸引上述种种灾区外部投资者向受灾地区大量投资,都必须进一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要求。坚决贯彻注重讲求投资利益回报原则。这一方面需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进一步作好灾后产业重建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项目计划,努力搞好开发项目建设的软硬环境,努力搞好项目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本文作者:纪尽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姚开建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